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不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给家庭带来了不小的照护压力。由于阿尔茨海默病不可逆转,药物治疗效果甚微,如何精准判断它的临床前期,超早期干预防治变得至关重要。
今天,由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教授牵头的国家相关重大科研项目——“阿尔茨海默病转化新机制及其预警和干预体系的研究”正式启动,项目经费5955.1万元,团队将通过进一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以及干预机制,将防治关口前移。
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约983万,在全球患者中占比25%-30%。由于其无法逆转,早期发现和干预是关键。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徐运介绍,“阿尔茨海默病(AD)在发病前期有两个阶段,分别是主观认知下降(SC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也就是说患者自己感觉到记忆力减退,但是到医院检查的时候都是正常”。
专家介绍,65岁以上主观认知下降发病率为25%-50%;85岁以上主观认知下降发病率为88%。主观认知下降到轻度认知障碍的2年平均转化率达17~37%,轻度认知障碍到阿尔茨海默病是13.4~38%。“在病理改变之前,在轴突起始节的地方是有异常的,异常实际上是可以改变的,所以我们现在团队在攻克这个关系。”
作为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之一,团队通过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以推进检测试剂盒、相关治疗药物及方案的开发。徐运介绍,在日常生活里,记忆力减退等等症状一般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健忘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是病理性的,就需要高度重视。“我们使用检测试剂盒的话,就可以去预测是否有可能会向AD(阿尔茨海默病)转化,我们也设计了一些数字药物,用计算机像游戏的方式让患者来训练,减少和阻止ACD(主观认知下降)向AD(阿尔茨海默病)的转化。”
徐运介绍,60岁以上人群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高达2~5%,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比如说他自己有这种主观的认知概念,而且特别焦虑的人群是比较高危的。第二个,这些病人可能有一些高危因素,比如说高血压、糖尿病、呼吸暂停综合症等,这类群体来到医院的话可以通过筛查,判断是否有可能向AD(阿尔茨海默病)转化。”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王雪彤 编辑/玉洁)